五六中文网
  • 首页
  • 玄幻奇幻
  • 武侠修真
  • 都市言情
  • 历史军事
  • 网游竞技
  • 科幻灵异
  • 其他小说
  • 排行榜
  • 书架
五六中文网 > 我在修仙界长生不死 > 第三百七十九章 昙花宝典
加入书架错误/举报

第三百七十九章 昙花宝典

 热门推荐: 遮天 不死不灭 莽荒纪 星辰变 九鼎记 飞剑问道 求魔 一念永恒 我欲封天 仙逆 帝尊 独步天下
    “水,水”

    周易发出无意识的呻吟,感觉嘴唇温润,下意识吞咽几口。

    汤药入喉,流入肠胃。

    一股暖意散入脏腑,流转四肢百骸,原本虚弱的身躯稍稍恢复了些力量。

    睁开眼,率先看到屋顶的铜灯,身前站着个面白无须的老者。

    下身一阵剧痛,让周易懵懂的意识回归,终于明白自己在哪里。

    内侍司

    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管理太监的机构。

    周易出生在万年县农村,去年大旱颗粒无收,妹妹饿死后,父母为了养活哥哥,将他卖入宫中当太监。

    白日里阉割时,连吓带痛晕了过去。

    “醒啦”

    老者说话声尖细:“明儿跟着他们几个,去东直房学认字,可不要偷懒,学的慢没饭吃”

    说完拎着药箱离开。

    周易自出生十年来,从未出过村子,一个人处在陌生环境里,心生恐惧。

    缩在棉被里,悄悄打量屋内环境。

    两丈方圆的房屋,比家中堂屋、里屋加起来还大,青砖垒的整齐,比家中黄土坯房看着好看,更不要说涂了红漆的窗框、椽木。

    这么一看,当太监也挺好

    周易年纪尚小,不通男女之事,只觉得住得好、吃得饱,棉被盖着暖和,割了卵子也不算什么大事。

    旁边有三张空床,被子胡乱摊着,似是急着起床出门。

    躺了许久,周易心绪逐渐安稳,迷迷湖湖睡了过去。

    梦中见到了爹娘,黑黢黢的脸庞不断呼喊,偏偏听不清在喊什么,周易急的不断出汗,拼尽全力去听,去理解

    “醒醒,醒醒。”

    尖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周易睁开眼睛,看到个面带皱纹的内侍。

    “一起去吃早饭,晚了只能喝稀汤。”

    周易回想起昨天老太监叮嘱,问道:“吃饭完是不是去东直房认字”

    内侍说道:“新来的认字,咱家去练功。咱叫小喜子,你叫什么名字”

    “周易。”

    周易轻声回答,他的名字是村里老秀才起的,意思就是能活的简单容易一些,结果事与愿违。

    忍着剧痛起床,跟在小喜子身后去东直房。

    同行的还有两个内侍,名叫小正子、小圆子,面色阴沉,看起来不怎么好说话。

    小喜子性子外向,路上叽叽喳喳说了不少,让周易对内侍司有了大体了解。

    内侍司管辖所有太监,根据不同职能分为十二监,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负责贴身伺候皇帝。

    其次就是值殿监,也就是周易分到的部门。

    若说司礼监是太监官,值殿监就是武官,修炼宫中武学秘典,负责护卫皇宫大内的安全。

    其余御马监,尚膳监,都知监等等,则是干杂活的太监,属于皇宫中最底层。

    小喜子憧憬道:“咱的志向就是海公公,护卫陛下左右,威名赫赫”周易哼哼哈哈的捧跟,心底谨记爹娘教诲,出门在外少说少错,多听多学。

    东直房。

    并不是宫殿名字,而是内侍住所叫直房,此处直房位于皇宫东边。

    周易根据小喜子的指引,先去书房报道姓名,领了个身份木牌,再去伙房吃饭。

    由于去得晚,只剩下白米稀粥,却也连喝了三大碗。

    村中只有刘财主家吃米粥,其他人家都是糙米混着野菜,而且数量有限吃不饱,饿了就去喝凉水。

    周易上次吃得肚饱,还是三年前的除夕。

    来到书房,寻了个靠近角落的位置,静等先生来讲课。

    书房中大部分位子都有人,年纪都在十岁上下,有人性子活泼扭来扭去,有人与相熟的低声说话。

    先生推门进来,书房顿时安静下来。

    “翻开说文解字,跟咱家读”

    书桌上有几册旧书,不知多少人读过,周易认得“文”字,学着旁边人的动作翻开第一页。

    “一者,数之始也”

    先生是个老太监,鹤发鸡皮,走路一颤一颤,好似随时会倒地,读书声却是极为洪亮,准确传入所有内侍耳中。

    内侍声音,并非都是尖细,如若成年后再入宫,就是正常男子声音。

    周易跟着先生诵读,努力记下每个字的读音、写法,不求笔画顺序正确,只要与书上一样就行。

    这种填鸭式认字,很快就头昏脑胀。

    先生对此不予理会,翻来覆去诵读前三页,晌午下课时留下作业。

    “明早逐个念诵,念不出来的罚站、挨饿”

    说完就离开书房,也不理会内侍是否将字认全。

    周易为了吃饭,忍着头痛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诵,遇到不会的就请教左右。

    大家都是十来岁的年纪,倒也不至于难说话,然而其他内侍是真的也认不全,即使念出来也不确定对错。

    “先将记下的来回诵读”

    周易一直读到天色昏暗,回到屋中,另三个内侍还没回来。

    直至己时左右,小喜子三人才回来。

    周易鼓起勇气询问,那些不认识的字怎么读,学会了之后又诵读到后半夜,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翌日。

    先生检查作业,周易磕磕绊绊读了一遍,结果有十几处错误。

    一天时间只吃了早饭,午饭晚饭都在书房罚站。

    挨饿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体验过吃饱喝足,周易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认字。

    自此之后。

    每天睡觉、伙房、书房三点一线,前半年时不时罚站挨饿,后半年字认得多了,很容易就能熟读三页。

    期间有不少新来的内侍,去了旁的书房学认字。

    周易暗自数着数,大约每个月初都会有一批,四五十个人分到值殿监。“一年就四五百人,十年就四五千人,这还只是值殿监,足足有十二监,皇宫里得白养活多少内侍啊”

    “还不如将这钱省下来,多买几亩地,还能多收粮食”

    周易简单的认知中,皇帝就是大地主,与村里的刘财主没多少区别,只是用银犁头耕地,用金锄头翻土。

    这日。

    照例坐在靠窗位置。

    周易一页页翻看说文解字,先生说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自知不是聪明人,便照着聪明人的话做事。

    先生推门进来,手中空荡荡,没拿着任何书册。

    “咱家教了你们一年,一个个的也算勤奋,大多字都能认得,今天就教你们宫中武道绝学”

    说着。

    拿起炭笔在墙上写了四个大字。

    “昙花宝典”

    周易低声念诵,回想说文解字中注释,知道昙花是种奇异花朵,只在夜间开放,且以极快的速度枯萎凋谢。

    “朝露昙花,刹那芳华”

    先生浑浊双眼闪过精光,缓缓说道。

    “昙花宝典修行速度极快,远超寻常武道十倍,尔等切记好生修行,将来会根据实力高低,值守不同地界”

    “实力差的城墙巡逻,又苦又累,实力强的贴身护卫,得了贵人欣赏就能升官”

    木工米青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新书推荐: 万兽王座 开局收徒孙悟空,我重塑西游量劫 修仙,写狗血文成神 我选的男主一定行 娇妻人设也能爆改龙傲天吗 我们剑修不谈恋爱 黑榜 祭司大人略感疲惫 从延命灯开始的长生路 诡异世界,我能敕封神明 在虐文世界发疯 诡道神话

声明:本站是非营利性小说站点,《我在修仙界长生不死》的所有小说章节均来自于互联网,因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您是《我在修仙界长生不死》版权所有人,需要删除,请提供版权信息,我们会在收到您信息的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右上方)

《我在修仙界长生不死》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武侠修真,五六中文提供我在修仙界长生不死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Copyright © 2018 五六中文网 www.56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