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第924章林清源的策问
    第924章林清源的策问:当然这需要胆识,需要见识,更需要一份超越个人利益、心系苍生的胸怀。
    但只有这等英才,才是李彻举行这场科举,真正想要挖掘的‘金子’。
    他一份份翻阅着,结果不出自己所料。
    大多数答案都小心翼翼,徘徊在‘歌颂君德’与‘肯定世家作用’之间,四平八稳,乏善可陈。
    偶尔有几份文采斐然、极力鼓吹皇帝圣明的,李彻也只是微微摇头,批个‘中下’或‘中中’,便放到一旁。
    这等循规蹈矩之人,没资格得到李彻重用,但当个基层官员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今朝廷急缺人才,不能挑肥拣瘦,只要不是世家的死忠,勉强能用的就得用。
    突然,下方传来一声倒吸凉气之声:“嘶!”
    这声音在安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突兀,众人皆循声望去。
    只见坐在靠前位置的诸葛哲,手中捧着一份考卷,眉头紧锁,脸上交织着惊叹与纠结。
    李彻也放下手中的朱笔,饶有兴致地看向他:“子渊,何事让你如此失态?可是发现了什么惊才绝艳之作?”
    诸葛哲闻声连忙起身,手持卷子面向御座躬身一礼:“回陛下,臣确实发现一篇文章,此文......构思之精妙,格局之宏大,眼光之毒辣,实为臣生平罕见,只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随后带着几分谨慎说道:
    “只是,其中一些观点牵涉根本,言辞虽不失恭敬,但其胆魄实在超乎寻常,甚至有些惊世骇俗。”
    “臣一时难以评判,故而有失仪态,请陛下恕罪。”
    “哦?”李彻的兴致被彻底勾了起来。
    能让一向沉稳持重的诸葛哲用上‘惊世骇俗’四个字,这文章的内容恐怕非同小可。
    “那朕倒真要好好瞧瞧了,怀恩。”
    “奴婢在。”侍立一旁的怀恩立刻应声。
    “去将诸葛爱卿手中的那篇文章取来,朕要亲自御览。”李彻吩咐道。
    “遵旨。”
    怀恩快步走下御阶,从诸葛哲手中接过那份考卷,呈送到李彻的龙案之上。
    李彻接过卷子,入手便觉纸质与墨迹与寻常无异。
    他首先看向卷首,逻辑题答案全对,字迹清逸灵动,自有一股不凡气度。
    随即,目光落在了最后的策问回答部分。
    开篇便是煌煌大言:
    夫立国之道,在明明序,在安兆民。
    窃观古今,权分三重:曰君,曰官,曰民。
    然学生尝闻,举头三尺有神明,祖宗之法悬于堂。
    神明虽渺,百姓畏其威;君权虽重,难及闾阎之微。
    李彻笑了,这家伙胆子果然大。
    将君权和神权作比喻,以此隐喻皇帝权利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这思路,倒有几分纵横捭阖、洞悉权术的味道。
    李彻隐约感觉到,这或许就是那几位风格独特的‘同门’之一。
    他不由得急切地看下去:
    陛下承天受命,代天牧民,然疆域万里,岂能事必躬亲?
    譬若北辰居所,其光辉被于四海,然幽谷深涧,终有不及。
    故曰:君权不下乡,威仪止于堂前。
    乡野耕夫,但闻天子之尊,未见銮驾之实,所畏者,非君也,乃君所授之权柄也。
    由是观之,学生斗胆进言:君主治吏不治民。
    李彻眼神微微一亮,这一段,倒是有点君主立宪的意思了。
    君主成为国家的一个象征,而不参与具体的政治行为。
    怪不得诸葛哲说他胆大,在古代封建社会敢说出这话来,也不怕皇帝一怒之下砍了他的狗头。
    此人难不成吃定了自己,是个不贪恋皇权的圣君?
    何谓也?陛下当垂拱而治,执赏罚之柄,以驭百官。
    犹如良御驾车,不执辔于每一马首,而握鞭策于车夫之手。
    君王之于万民,当如日月之普照,雨露之均沾,示之以仁德,怀之以宽厚,使民知君心向己,则民心自附。
    然,官吏者,非君王手足之延伸,乃国家之法度执杖人也。
    官当从民出,而非世家门阀所独控,即官权即民权。
    其权不应源于上意私授,而当根植于律令章程。
    故当以法治权,条陈其职,框定其界,使权不逾矩;更当以民察官,广开言路,使民能诉其苦、劾其非。
    如此,官吏知有所畏,行有所止。
    李彻笑容更盛,此人讲究官吏从民众中提拔,又让法律来约束官员的权力,使其不能违法过界。
    光是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此人和世家不是一路人。
    世家为啥要当官,为的只是那点俸禄?
    哪个世家没有万贯家财?
    之所以当官,不就是看中了那点特权嘛。
    而若是以法律限制了特权,又从民众中取士,则世家再也无法控制朝廷选官。
    若使君权直抵草野,必致管窥蠡测,扰民生产;若纵官吏代天行权而无约束,则必生蠹虫,啃噬国本。
    唯有君王持衡于上,以法度束官吏于中,以民心映得失于下。
    三者相维,则权不敢滥,民不敢欺,官不敢腐。
    如此,则君位愈尊而民不怨,官权愈明而国不危,民心愈安而邦可固。
    大庆之兴,基于此互相监察、各安其分之道也。
    臣浅见如此,伏惟陛下圣裁。
    看到这里,李彻放下卷子,并未立刻言语,而是先舒了一口气。
    随即,竟是抚掌大笑起来:“好!好一个‘君主治吏不治民’!”
    “此子胆魄的确惊人,视君权如驭车之策,视官吏如执杖之人,将朕这天子置于执鞭掌总之位,却把具体治理之权交予法度与民心监督。”
    “哈哈,确是......言之有物,发人深省,其中一些观点深合朕意!”
    下方一直观察皇帝神色的诸葛哲,心中悬着的大石这才彻底落下,不由得暗暗松了口气。
    这篇文章妄议皇权,堪称大不敬,他之所以敢呈递御前,正是基于对李彻的了解。
    知道陛下求才若渴,且思维开阔,非是那等听不得逆耳之言的昏聩之君。
    如今看来,果然赌对了。
    李彻笑罢,意犹未尽,又拿起那份卷子,仔细回味。
    他提起朱笔,在几处最为精彩的论述旁,一一画上醒目的朱圈,以示嘉许。
    沉吟片刻,他准备评定等级。
    按照心中标准,此文见识超卓,胆魄无双,理应为‘上’。
    但笔尖刚落,他又觉‘上’之一字,似乎还不足以彰显此文在他心中的分量。
    他犹豫了一下,手腕微动,在‘上’字之后,又郑重地添了一个‘上’字。
    上上!
    这是此次科举阅卷以来,给出的第一个,也是李彻给出的第一个‘上上’之评!
    此评既出,意味着这份考卷的主人只要后续审查无误,必将在此次恩科中脱颖而出,名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