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中文网
  • 首页
  • 玄幻奇幻
  • 武侠修真
  • 都市言情
  • 历史军事
  • 网游竞技
  • 科幻灵异
  • 其他小说
  • 排行榜
  • 书架
五六中文网 > 大明第一臣 > 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头上砍去
加入书架错误/举报

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头上砍去

 热门推荐: 宠妃的演技大赏 带着仓库到大明 汉乡 唐砖 大魏宫廷 大宋的智慧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抗日之浩然正气 逍遥小书生 绝对荣誉 抗日之特战兵王
    李善长向朱元璋见礼之后,似乎是不经意地瞥了张希孟一眼,竟然有那么一丝挑衅的味道。

    张希孟不由得打起了精神,这个姓李的可不是寻常人物,必须小心应付。

    倒是贾鲁,依旧老神在在,根本不放在心上,张希孟太年轻,李善长地位太卑微,就是小孩子掐架,用不着他老人家在意。

    “上位,卑职钻研分田之策后,略有心得。卑职以为,这套办法应该脱胎于北魏隋唐的均田之法,不知道我说的对吗”

    张希孟下意识点头,表示赞同。

    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在这片土地之上的百姓,便不再对贵族唯命是从,如果你敢让我们活不下去,老子就跟你玩命到底

    深知百姓力量的汉代帝王,奉行了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的政策,回应百姓的声音。这才有了通西域,灭匈奴,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

    而在经历了汉末三国,五胡乱华的超级大乱之后,为了更好安定人心,获得百姓支持,从北魏开始,出现了明文规定的均田制。

    作为北魏精神的继承者,北周,隋唐,都在延续这一条路子而到了唐初,均田制更加完备。

    一个丁口能得到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用来种植桑麻,且能够传承子孙后代,口分田则是种植粮食,人死之后,需要收回,然后进行重新分配。

    唐初奉行均田制,财税征收采用租庸调,兵制采用府兵这三者结合,就是大唐雄兵,横扫天下的全部奥秘。

    张希孟在撰写分田办法的时候,就引入了唐朝的思路只不过他把永业田换成了口粮田,而且加入了口粮田免田租的规定。

    当然了,这种规模的改头换面,自然是瞒不过李善长这种经年老吏,所以张希孟也就坦然承认。

    “李先生可有指教”

    李善长一笑,“谈不上指教,只是有一点疑问张先生,这个口粮田,应该是每人都有,对吧”

    张希孟点头,“没错。”

    “那我想请问,某一家生出一个孩子,又恰巧死了一位老人,那这个口粮田,该怎么办”

    张希孟稍微一愣,却也很快明白过来。

    口粮田是保证百姓基本温饱,也就是说,家里生了孩子,添了人口,是要多给口粮田的,可是如此一来,生人给田,死人却不收回,结果就是一些人家里的田亩只会越来越多,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的这套授田办法,就会难以维系,陷入和唐朝均田制一样的崩溃下场

    张希孟领会了李善长的意思,却也迷糊了。

    “李先生,那唐代的永业田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吗”

    张希孟讲的内容出自唐通典,也是后世许多人对永业田的理解,认为这是百姓自家的,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只是如李善长所说,真的传给子孙,只授不收,均田制肯定维持不下去啊

    见张希孟若有所思,李善长心中暗笑,到底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实际政务。他不但当了多年的书吏,还专门研究田亩财税,十分专业。

    只见李善长淡然一笑,不慌不忙念道:“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郡公若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有剩追收,不足者更给。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即子孙犯除名者,所承之地亦不追。”

    当李善长念完,张希孟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原来这个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业田,仅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对不起,你的永业田在人死之后,还是要收回的。

    可既然如此,又何来永业田之名

    李善长从容不迫道:“永业田始于北魏,的确规定不用归还但仅限于第一次分配永业田的男丁,如果赶不上,也就是说子孙后代,只能从祖辈那里继承。当然了,如果人丁兴旺,人口越来越多,这时候朝廷还有空余的土地,也会按照顶数授予永业田,但要是土地不够那就没办法了。”

    老李侃侃而谈,包括朱元璋,都侧耳倾听,这位真的谈到了关键的地方。

    张希孟尤其感触深刻,因为永业田只授不收,却是不合理。换句话说,永业永业,只是第一批赶上的有幸,后面的只能看天意。

    虽然这么办跟均田的初衷大相径庭,可仔细想来,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张希孟无奈摇头,他一时还想不到。

    “李先生,按照你这么说,永业田和口分田就没什么区别了”张希孟虚心问道。

    李善长笑道:“还是区别不小,实际做事之中,第一次授予的永业田是不需要交回的,后面或许还有永业田,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交回,重新划分但多半不会,毕竟办事的书吏差役也要自己的脑袋啊别说永业田,就连口分田,过了一两代之后,你也收不回来了。”

    张希孟听得格外认真,仔细咀嚼李善长的话,不断推演,他终于弄清楚了缘由假设一家的祖父,是第一代得到永业田的,一共二十亩,他有三个儿子。

    祖父死后,把这二十亩给了长子。

    另外还缺四十亩。

    这时候朝廷还有多余的土地,就把这四十亩补上了,给了二儿子和三儿子。

    可是到了第三代人,三兄弟也都是三个儿子,这就是九个孩子了。

    祖父的永业田,只传给长房长孙,那就有百六十亩永业田。

    除了上一辈的四十亩之外,还要从朝廷讨要一百二十亩。

    可是到了这时候,朝廷拿不出一百二十亩永业田,没有多余土地了,这个均田制也就崩溃了。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另外一家,他们运气太差,生不出这么多男丁,结果第三辈只有一个男丁,这时候朝廷理论上就能从这家收回一些永业田,拨给人丁多的那家。

    可问题是谁愿意白白把自家的土地交出去吗

    一定会想各种办法,拒绝上交土地。

    再有,进入太平盛世,人口滋生,土地肯定是不够用的。

    到了那时候,就如李善长所讲,人丁滋生之后,别说什么永业田口分田,任何一个人家,分到了土地之后,就死也不会松手,除非活不下去,才会卖命根子

    这时候官差衙役还想收回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完全就是虎口夺食,等着跟家家户户拼命吧

    别看老百姓老实,肯定真正动了他们的命门,这帮人可不会客气。

    各地都有为了水源,为了一点土地,大规模械斗,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大规模争斗,打到头破血流,也是常有的事。

    谁敢进村子要土地,保证能打你个头破血流,尸横遍野。

    一句话,当人多地少,疯狂卷起来,法令再好,也抵不住残酷的现实。

    想到这里,张希孟的神色也凝重起来,再看他自己所写的,貌似也不是那么高明啊

    那能不能取消口粮田单纯平分

    张希孟又摇了摇头,因为取消了口粮田,势必一体纳粮,对于穷苦少地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噩梦。

    “李先生又有什么高见敬请指教。”张希孟虚心问道。

    李善长想了想,笑道:“不敢说指教,虽然过了几代人之后,这套方略也未必管用,但是如今看来,却是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只有两条建议,第一,告诉所有百姓,口粮田只有这一次,日后再滋生人丁,不分口粮田了。至于其他田亩,或可以加个期限。”

    张希孟问道:“多少合适”

    “比如说十年一次,重新均分。因为在十年之内,人丁滋长,会多出许多青壮,不给他们土地,就会生存艰难,以至于沦为流民。”

    张希孟再度点头,十年一次,重新均分田亩,或许不容易做到,但是这个思路还是对的。十年一变,二十年一变,自然也可以三十年一变,审时度势吧

    只不过一直没有说话的朱元璋突然道:“咱记得张先生建议田亩越多,缴纳田赋越高如果每十年因为人丁增加,重新分配田亩,那是不是田赋数额就少了”

    张希孟无奈点头,“主公英明,的确如此。”

    “那妥当吗”

    没等张希孟说话,李善长就道:“上位,十年之功不算短,如果经营妥当,上位应该霸业初成,如果需要改弦更张,也未必不可以。”

    朱元璋沉吟不语,下意识看向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微微点头,自然是认同了。

    “那好吧”朱元璋也只有同意了,“李先生,你对分田之事如此精通,看着这件事非先生不可了”

    李善长连忙施礼,“多谢上位信任,卑职愿意从自家开始,把三百亩地进献出来,作为表率上位放心,从今往后,兵马钱粮民夫,不会缺少若是做不到,卑职愿意承担罪责”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娘娘颇得圣眷 我与夫君天生一对 清穿之四爷后院升职记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糙汉与娇娇 [综武侠]人在江湖也要读大四 市井之妇 假公主重生后成了真贵妃 [原神]从NPC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被凌虐侮辱一年后,国公府悔疯了 夜兔也不能追我们老师啊! 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

声明:本站是非营利性小说站点,《大明第一臣》的所有小说章节均来自于互联网,因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您是《大明第一臣》版权所有人,需要删除,请提供版权信息,我们会在收到您信息的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右上方)

《大明第一臣》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历史军事,五六中文提供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Copyright © 2018 五六中文网 www.56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