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中文网
  • 首页
  • 玄幻奇幻
  • 武侠修真
  • 都市言情
  • 历史军事
  • 网游竞技
  • 科幻灵异
  • 其他小说
  • 排行榜
  • 书架
五六中文网 > 这个三国很核理 > 第六百二十章 法家邪术,不入学宫!
加入书架错误/举报

第六百二十章 法家邪术,不入学宫!

 热门推荐: 宠妃的演技大赏 带着仓库到大明 汉乡 唐砖 大魏宫廷 大宋的智慧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抗日之浩然正气 逍遥小书生 绝对荣誉 抗日之特战兵王
    闲聊的时间结束之后,林朝便问出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

    “老师,但不知学宫如何施教”

    闻言,郑玄和蔡邕对视一眼,都发现了彼此的疑惑。

    “子初此言何意”

    儒家最擅长的便是教育,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便是精英教育。

    一位老师带着数十,甚至是数百名学生,从六经开始学起。然后筛选出有天分的成为入室弟子,最后再由这些入室弟子中,筛选出几位真正的传人。

    这一套系统的教学,其实和家学的模式也差不多。

    即老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将自己的私货,对事物的见解一并传授给了学生。

    如果某一位弟子得到了真传,那就证明这位弟子从内到外,甚至连为人秉性,思考方式也无限趋近于自己的老师。

    达到这种层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人。

    这便是东汉一以贯之的传承方式。

    而郑玄之所以会疑惑,不是奇怪林朝为什么问这这种世人皆知的问题,而是他看出了林朝似乎有别的想法。

    果不其然,林朝接着便笑道:“老师,弟子有一愚见。此番学宫学子甚多,因此施教方式也得有所改变。”

    “如何改变”蔡邕好奇道。

    千百年来,大家都是这么玩的,老夫倒要看看你林子初有什么新奇想法。

    林朝缓缓吐出了四个字:“因材施教。”

    闻言,郑玄面色微微一变,思虑片刻后才继续问道:“何谓因材施教”

    郑老头治学数十年,自然听懂了这四个字的意思,所以他问得是具体实行方法。

    而林朝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分层次教学。

    真正有天分的学生,自然可以进行精英教育,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这世上有天赋的人,终究是少数。

    对于剩下的普罗大众来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文认字,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精英教育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那林朝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批量生产制造的工艺品。

    价值虽然天差地别,但在实用方面,二者并无多大区别,效率却能极大提升。

    不过这个理念明显与郑玄治学的态度相违背,所以他思虑良久,终究还是摇了摇头道:“子初所言,为师私以为不妥”

    “不,老夫倒是以为甚是妥当”

    郑玄的话还没说完,却被蔡邕反驳道:“有道是时移世易,今学宫近两万学子,规模之大,古今未闻。若依照旧例而教之,恐不得其法。子初所言,不妨一试。”

    林朝也劝道:“老师,不妨先试试,若有不妥之处,再改回来也不迟。”

    见林朝和蔡邕都表示赞成,郑玄这才点了点头,勉强表示愿意试试。

    而后,林朝又问起了教材方面的事情。

    郑玄笑道:“自是以六经为准,此外那两本三字经、千字文,为师也曾观其大略,倒是可以作为蒙学之用。”

    对于这个答案,蔡邕也笑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可林朝却不同意。

    “老师,若是您与蔡公所收之弟子,自然可以以六经为准。但学宫如今两万学子,还是仅以三字经和千字文施教更为妥当。”

    闻言,郑玄当场变了脸色,斥责道:“子初你莫胡言乱语,此二者充其量可为蒙学之辅助,又如何能与六经相提并论”

    “老师息怒,弟子当然不敢诋毁六经,但正因六经博大精深,终其一生也难得真解,所以才请老师以三字经、千字文为学子开蒙。先让学子识字,之后再去修习六经未迟。”

    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每一本里面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先贤的提炼浓缩,是真正的微言大义,需要终生钻研。

    六经固然高深,但从开蒙时代便修习,进境未免太慢。考虑到学习效率,林朝还是以为识字用两本蒙学书籍更合适。

    这个道理郑玄如何不明白,但他还是无法认同林朝的做法。

    “子初啊,人之初最为可贵,亦最为难得,若不趁此时修习六经六艺,恐怕”

    还是郑玄奉行的精英教育,从最开始接触书的时候就要贯彻到底。

    人对第一次接触的东西,总是印象深刻的。

    换句话说,一个人先学识字,等识字之后再学六经,那六经对他的影响便是有限的。

    而另一个人从六经开始启蒙,虽然过程难了些,但六经对他的影响便能贯穿终生。

    等学成之后,把这二人拉出来站在一起,身上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

    郑玄教学,向来把德行放在学问之上,所以才会反对林朝这种做法。

    可林朝却想把实用主义做到极致,于是便坚持己见。

    林朝满脸诚恳地拱手道:“老师,弟子还是那句话。若是您亲自挑选的弟子,先学六经自然无碍,可大部分学子,还是启蒙再学六经。”

    “罢了,你说得也有道理,此事便随你吧。”

    郑玄想了想,还是应允了林朝的条件。

    创立学宫之前,林朝就曾对郑玄说起过学子的定位。

    林朝不要求从里面出来的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大贤大才,只要求他们能读书识字,胜任基层官吏的工作就行。

    林朝继续说道:“学子先开蒙,然后修习六经六艺,此外还应增设一些其他的学科。”

    “其他学科”

    听到这里,郑玄和蔡邕不仅皱起了眉头,心中涌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虽是我儒学盛世,但百家亦不可不学。因此,弟子以为除了六经之外,还应增设农家、道家、名家、墨家、杂家、纵横家,甚至是法家。”

    林朝对郑玄笑道:“老师,弟子欲以百家争鸣,护我大汉万世安宁”

    这还是郑玄第一次从林朝身上,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向往憧憬,本来想反驳的话,也就不忍心说出口了。

    自己这个小徒弟年少老成,谋算天下都如同掌中观花一般,想不到增设学科之事,居然能让他心绪如此波动

    郑玄不忍心泼林朝的冷水,斟酌片刻后,才开口道:“子初,你之景愿为师如何不懂。只是增设学科之事,有几处还需三思而行。”

    “老师请讲。”

    “其一,诸子百家固然可以增设,但不可与六经并列。”

    本来六经作为学生从启蒙就开始的指定教材,如今被林朝一改,已经变成了高年级教材,这点郑玄勉强应允,但他决不允许把诸子百家的典籍抬高到跟六经一个级别

    这是郑玄的底线,无可更改。

    林朝开口道:“老师以为,我儒学胜过诸子百家”

    “这是自然”

    郑玄和蔡邕异口同声道,满脸的理所当然。

    林朝苦笑:“老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咱们虽为儒学传人,但此言是否有失公允”

    林朝万万没想到,郑老头和蔡邕居然不肯承认百家之所长。

    “不,此言最是公允”蔡邕答道,“因为此非老夫与郑公妄言,而是事实”

    闻言,林朝整个人忽然愣住了。

    不错,蔡邕说得不错

    历史已经向后人昭示了无数遍,对于治国方面,儒家的确是目前的最优解。

    春秋战国数百载,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可最后都成了失败者。

    只有法家和道家衍生出的黄老之术曾一度占据上风,但终究淹没在了尘埃之中。

    唯有儒家,自汉武帝推行儒术以来,一直延续数百年,可谓是支撑统治最长时间的学说。

    所以郑玄和蔡邕说认为儒家优于诸子百家,倒也不能没有道理。

    林朝想了想,遂点了点头。

    关于学问,在两位当世顶尖大儒面前,他是万万不敢卖弄的。也就放弃了与两人辩论哪家学说更好的打算,只是开口道:“既如此,六经六艺为必修,诸子百家可为选修。”

    “何谓必修,何谓选修”郑玄问道。

    林朝解释了一番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区别,立即引得了郑玄和蔡邕的好评。

    本来儒家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先学六经,等六经学完,有了一定的学问后,对于诸子百家中感兴趣的学说,大可以自己修习。

    如今林朝将其变成了选修,倒是符合郑玄的心意。

    紧接着,郑玄又开口道:“其二,法家邪说,万不可入学宫”

    这一次郑玄的语气很平静,但其中却透露出一股无可置疑的意味。

    林朝赶紧拱手道:“老师,法家尚有可取之处,老师能容百家,为何独独容不得法家可是因当年始皇帝焚书坑儒之事,所以老师才”

    郑玄怒道:“为师又岂会如此小气,始皇帝焚书、坑儒,暴秦遂二世而亡,此乃天理循环。”

    “既如此,老师为何不愿引法家入学宫”

    这次回答的却是蔡邕,只听他开口道:“子初可有读过商君”

    蔡邕所说的商君,指得就是商君书,相传为商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秦国官吏所著。但不管哪种说法是真,商君书都是原原本本的法家学说。

    闻言,林朝点了点头道:“自然是读过的。”

    “此书如何”蔡邕笑问道。

    林朝摇了摇头,幽幽道:“倒是不怎么样。”

    后世常有不学无术者,把先秦的法家比作法治,这是典型的非蠢既坏。

    法治和法家,简直是云泥之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一部商君书看下来,林朝除了摇头叹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里面充斥着狂妄、残酷、愚昧、以及对苍生百姓的轻蔑。如果说唯一的可取之处,便是里面时不时透露出的理想主义色彩,却又无处落脚,单薄的可怜。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一贯的主张便是轻赏而重刑。这与乱世用重典不同,这是一种常态化的高压统治,甚至要求百姓士子三缄其口。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商鞅刚开始变法之时,遭遇一群人反对,商鞅便将其抓起来,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变法成功后,又有一群人跑来歌颂商鞅的功劳,结果商鞅又把这群人抓了起来,一样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在商鞅看来,都是扰乱国家秩序的行为。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不需要你赞同或者反对,我只需要你乖乖听话。

    这便是商君书里面所说的: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说白了,不过是独断独行的独夫民贼

    这便是狂妄和对苍生百姓的轻蔑。

    再有商君书的靳令篇,里面阐述了一个六虱的概念,意思就是六种阻碍国家统治的东西。

    那这六种东西是什么呢,当林朝第一次看的时候,简直惊掉了下巴。

    六虱曰: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说实话,看完这所谓的六虱十二害之后,林朝感觉儒家没当场把商鞅打死,也算得上是大度了。

    居然敢点名礼乐诗书,你这分明是针对我

    对此儒家表示:总有刁民想害朕

    而这一整套理论说得简单点,就是让国人抛弃礼义廉耻、亲情友情这种多余且无用的情绪,而专心耕种,积极的去当兵打仗。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反人类的典型。

    这便是商君书里面的愚昧。

    此外靳令中还有一段话: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

    翻译翻译就是,加重刑罚,减少赏赐,这才是君主爱民的体现。刑罚重而赏赐少,士卒才会拼死奋战。

    不得不说,商鞅简直是逻辑鬼才

    至于最后的利出一孔,其国无敌。便是把获取财富的一切途径给你断掉,只留下当兵打仗这一条路可行。

    这便是法家的残酷之处。

    诸如此类的文字,在商君书里面比比皆是。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军会屡战屡胜的原因,商鞅的这一套法令,并不是在治理国家,而是打造了一台无休止对外扩张的战争机器

    厉害固然厉害,可一旦这台机器停下来的时候,也就到了它分崩离析之时。

    秦朝二世而亡的种子,可以说在商鞅变法之时,便已经埋下了。

    相比较之下,儒家也有法。

    儒家的法,便是礼,也可以说是规矩。

    比起法家用酷刑来镇压百姓,儒家更倾向于用礼法仁义来教导百姓,使其克己复礼,国家也就安定了。

    两相对比之下,可以说是儒家完胜。

    当然,儒家发展至后来,尤其是明清时期,也成了帝王禁锢百姓思想的工具。

    但这个锅,总不能让秦汉的儒生或者孔孟来背。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娘娘颇得圣眷 我与夫君天生一对 清穿之四爷后院升职记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糙汉与娇娇 [综武侠]人在江湖也要读大四 市井之妇 假公主重生后成了真贵妃 [原神]从NPC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被凌虐侮辱一年后,国公府悔疯了 夜兔也不能追我们老师啊! 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

声明:本站是非营利性小说站点,《这个三国很核理》的所有小说章节均来自于互联网,因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您是《这个三国很核理》版权所有人,需要删除,请提供版权信息,我们会在收到您信息的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右上方)

《这个三国很核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历史军事,五六中文提供这个三国很核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Copyright © 2018 五六中文网 www.56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