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第150章《故乡》掀起的风波_wbshuku
第150章《故乡》掀起的风波
第150章《故乡》掀起的风波
《小巴黎人报》文学副刊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莱昂纳尔·索雷尔的短篇《故乡》,再次让巴黎的舆论动荡起来。
最先产生强烈反应的,是那些遍布巴黎各个角落、默默无闻的外省移民。
《故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内心深处那把名为“乡愁”的锁。
这些读者,也许并非都来自像蒙铁尔那样的山区小镇,他们有的来自诺曼底的农场,有的来自布列塔尼的渔村,有的来自勃艮第的葡萄园,有的来自中央高原的小镇……
但他们共通的身份是——为了生存或梦想,被迫离开故土、在巴黎这座“光明之城”挣扎求存的“外省人”。
拉丁区印刷所里有位日夜操劳的排版工皮埃尔,他来自利穆赞的农村。
当他读到《故乡》中伦图那声恭敬而疏远的“老爷”时,他的手停顿了,铅字块也掉在地上……
下班后,他破例没有去小酒馆,而是买了一瓶最便宜的葡萄酒。
回到狭小的阁楼里,他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喝着酒,默默流泪,思念着父母和那片再也回不去的土地。
玛德莱娜广场附近帮佣的女仆玛丽翁,来自香槟地区的农村。
她在夫人丢弃的报纸上读到了《故乡》,里面关于乡村贫困、土地继承的困境,让她感同身受。
她就是因为家里地太少,人太多,才被迫来到巴黎谋生。
她躲在洗衣房里偷偷哭泣,不仅为故事里的伦图,也为自己那嫁妆微薄、不知未来在何方的命运。
还有在百货公司工作的售货员、来自南特的小公务员、在工地卖苦力的科西嘉汉子……
《故乡》触动了他们对故乡既爱又怨的复杂情感,还有融入大都市的艰辛与疏离。
咖啡馆里、工坊角落、出租屋楼下,开始有人用带着各地口音的法语,低声谈论着这篇……
巴黎的文艺界迅速注意到了这篇,并且敏锐地察觉到莱昂纳尔回归到了《老卫兵》的冷静、克制、写实风格。
尤其是对法国边远地区农村凋敝现状深刻而含蓄的揭示,让评论家们为之振奋。
《费加罗报》的文学评论主笔、资深批评家于勒·雅南撰写了长篇评论,他热情地赞誉道:
……《故乡》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莱昂纳尔·索雷尔惊人的洞察力和悲悯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法兰西乡村图景。
他对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刻画,其对阶层隔阂与人性温存的描摹,足以让我们想起伟大的巴尔扎克。
这无疑是自《人间喜剧》之后,我们所读到的最为优秀、最发人深省的法兰西乡村短篇力作。”
《辩论日报》的评论则更侧重于其社会意义:
……《故乡》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学,它揭示了在我们巴黎之外,法兰西那些无人关注的角落,正在经历的痛苦挣扎:
土地的破碎、沉重的赋税、年轻人的流失……莱昂纳尔用文学映照出了共和国繁荣表象下的阴影。
这些问题,理应得到政府和内阁诸位部长先生们的高度重视,而非被宏大的口号所淹没。
《时代报》的评论家也指出:
……莱昂纳尔·索雷尔没有进行任何空洞的政治呐喊或道德说教,他只是平静地叙述,却让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能感受到那平静表面下的惊雷。
这篇应该被送到每一位议员的办公桌上。
与文学界和普通民众的反应不同,位于波旁宫和马提尼翁府的政府官员们,对这篇则表现得十分冷淡甚至不耐烦。
秘书将载有《故乡》和相关评论的报纸放在了「农业与商业部」部长阿道夫·勒普吕夫桌上。
正忙于起草农业税收新法案的阿道夫·勒普吕只是粗略地扫了几眼,便不耐烦地推到一边:“又是这些作家的无病呻吟!
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总是把最极端、最悲惨的例子拼凑起来。
法国的乡村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糟糕,大多数农民是安于现状、安居乐业的。”
秘书善意地提醒道:“部长,现在关于这篇的讨论很多……舆论方面……”
阿道夫·勒普吕露出轻蔑的微笑,随即又语气又变得郑重起来:“为了伟大的法兰西,为了偿还国债、建设铁路和舰队,总需要有人做出牺牲。
所有的人都在承担着重压,并不是只有他们!
这些作家知道我现在每天都要加班至少半个小时吗?
唉,我也不是没有同情心,但……苦一苦农民,骂名我来背吧!”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海边,罗斯柴尔德夫人的豪宅里,《故乡》同样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讨论莱昂纳尔的作品——无论是回味无穷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是正在连载的《本雅明·布冬奇事》——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话题。
当然在这里讨论《故乡》,色彩截然不同。
贵妇和绅士们穿着精美的服饰,品尝着香槟,在璀璨的水晶吊灯下,带着一种混合着好奇、同情和些许猎奇的心态,谈论着那个遥远的、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蒙铁尔世界。
伦图一家的命运成为了她们抒发怜悯之情的对象。
“哦,亲爱的,你读了吗?那个可怜的农夫,真是太悲惨了!”
“是啊,真难以想象,在我们法兰西,还有这样贫穷的地方。”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天哪,莱昂纳尔永远有金子一样的句子等着我们!”
“那是因为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真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能注意到并写下这些。”
端坐主位的罗斯柴尔德夫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弥漫在沙龙里的同情情绪。
她一直将莱昂纳尔视为自己最具眼光的一项“投资”和“收藏”。
自从索邦学年大考的口试现场,她派出自己的首席女仆丽雅当面与盛气凌人的索菲娅交锋之后,关于莱昂纳尔与她的暧昧猜测,就在贵妇人间秘密流传。
罗斯柴尔德夫人察觉到了,但并不在乎——莱昂纳尔不是肥胖、粗鲁的巴尔扎克——贵妇人们只会嫉妒得发狂。
所以,莱昂纳尔的每一次成功,都等于是她在贵妇圈中的声誉更隆重了一分。
想到这里,罗斯柴尔德轻轻放下手中的羽扇:“诸位,莱昂纳尔的文字让我们触摸到了法兰西的一道伤疤。
仅仅叹息是不够的,我们这些享受着巴黎繁华的人,或许应该为那些可怜人,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场即兴的慈善募捐开始了。
贵妇们纷纷解囊,或许是为了真的同情,或许是为了迎合罗斯柴尔德夫人,或许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善良……
很快,一笔高达两万法郎的善款便被筹集起来。
罗斯柴尔德夫人当场宣布,这笔钱将以“巴黎友人”的名义,捐助给蒙铁尔小镇,用于“改善民生”……
莱昂纳尔并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巴黎再次引发了非同寻常的反响,他现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难度甚至超过了在巴黎挣扎求生的那一会儿……:wbshuku